250329【東成西就】EP123楊德忠 艾蒙威 Alan 蘇逸恆 潘焯鴻 | 緬甸7.7級強震蔓延千公里外曼谷 | 中鐵10局泰國審計署大樓倒塌 | 論證2007年政府回答立法會香港大廈7級抗震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2 апр 2025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34

  • @ringowong8329
    @ringowong8329 15 дней назад +20

    潘生身為頻道主持, 今次最正確就係揾到 楊教授 呢位嘉賓, 楊教授 能氣定神閒地細聽節目嘅引題, 用公正持評地分析到香港情況, 再提供上其寶貴專業及權威意見!

  • @sawu3668
    @sawu3668 14 дней назад +8

    太好了,香港有潘生及楊教授詳盡講解不同强度地震對不同地質和建築物的影響,又增進了知識。🙏
    多謝艾蒙一直威工作不忘share美境予我們。👍

  • @kch2.4
    @kch2.4 13 дней назад +3

    👍

  • @yeungyueng1225
    @yeungyueng1225 14 дней назад +3

    早晨❤

  • @mergj-c7c
    @mergj-c7c 14 дней назад +11

    謝謝潘生,楊教授!!請問香港樓,有沒有防震?

    • @chinatmedia
      @chinatmedia  14 дней назад +5

      沒有法定要求,但其實許多設計都符合抗震水平,不過亦都是最大的問題,只要有一個區域不符要求,就會變成致命弱點

    • @mergj-c7c
      @mergj-c7c 14 дней назад +2

      @chinatmedia 謝謝!!同時,想請問下,假如沒有地震海嘯,起完樓後入伙,當遇到10級台風,可以頂幾多年呢?會不會一兩年就崩塌呢?

  • @HumphreyChan
    @HumphreyChan 11 дней назад

    楊教授:Loma Prieta 地震應該是 89 年,不是 85 年。

  • @chrishung9338
    @chrishung9338 14 дней назад +3

    同住加州有地震一樣
    應該唔需要過份擔心香港地震
    揸車風險 大過地震
    但要監管好工程質量

  • @twta
    @twta 14 дней назад +4

    重有偷偷地拆咗主力牆個啲樓

  • @HumphreyChan
    @HumphreyChan 14 дней назад +6

    風力用 push-over analysis ,地震要用 non-linear analysis

  • @cn81821
    @cn81821 14 дней назад +2

    香港建筑抗震标准与安全机制的分析:
    (一)间接抗震的结构基础
    1. 抗风标准的历史演进
    - 1930年代起建立抗130km/h阵风标准
    - 1950年代提升至250km/h抗风能力
    - 形成可抵御麦加利烈度VII度的建筑结构(相当于6级地震)
    2. 结构安全边际效应
    - 深层桩基系统平均入岩深度达20米
    - 高层建筑普遍采用筒中筒结构体系
    - 商业楼宇活荷载设计标准达4kPa以上
    (二)现代混凝土规范升级
    1. 2004版作业守则重点改良
    - 梁柱节点配筋率提升15-20%
    - 剪力墙延性系数要求达μ≥4
    - 混凝土强度等级最低C40规定
    2. 抗震性能的附带提升
    - 框架结构冗余度增加30%
    - 节点抗剪承载力提高25%
    - 结构整体性系数达1.4以上
    (三)地下设施抗震韧性
    1. 管道设计标准
    - 燃气管采用X70级钢材(屈服强度483MPa)
    - 供水系统配置柔性接头(容许15°转角)
    - 排水管环刚度≥SN8等级
    2. 动态应力考量
    - 交通震动标准涵盖0.5g峰值加速度
    - 管沟回填采用流动混凝土技术
    - 关键节点设置抗震支架系统
    现状评估与建议:
    香港建筑虽无明确抗震规范,但通过抗风设计、现代混凝土规范及地下工程标准,已形成可抵御6级地震的隐性抗震体系。建议可参考日本「耐震等级1」标准(8度设防)进行既有建筑评估,并在重点区域试点应用隔震支座技术,以完善防灾体系。

  • @cmyip11
    @cmyip11 14 дней назад +3

    如果信號差,記得每位講嘢果陣先至好開咪!一講完要即刻mute咗佢!好似用對講機咁樣先至得! 佢做唔切full duplex, 跌咗落 half duplex 就會搞成咁!😮😢

    • @chinatmedia
      @chinatmedia  14 дней назад +1

      同埋Streamyard time lag比較嚴重,有時掌握唔到台灣或者英國是否在發言

    • @cmyip11
      @cmyip11 14 дней назад

      @ 噢😞

  • @cn81821
    @cn81821 14 дней назад +1

    香港近年建築行來俗稱大砧板來分隔高低層,這種建築方法遇上地震會產生什麼後果?
    香港近年部分高层建筑采用的「大砧板」结构(通常指大型转换层或厚板转换结构),其设计主要用于协调建筑上下层不同的空间布局(例如底部商业大空间与上部住宅小隔间)。这类结构在遭遇地震时可能引发的潜在问题如下:
    ---
    ### **1. 结构刚度突变导致应力集中**
    - **薄弱层效应**:转换层的厚度和刚度远高于相邻楼层,地震时容易形成刚度突变,导致水平力(如地震力)在转换层附近集中。若设计或施工不当,可能引发剪力墙、柱或梁的局部破坏(如开裂、压溃)。
    - **能量耗散不均**:转换层可能阻碍地震能量向上均匀传递,加剧下层或转换层本身的损伤。
    ---
    ### **2. 质量分布不均的放大效应**
    - **惯性力增大**:转换层通常质量较大(如厚混凝土板),地震时惯性力会显著增加,可能超出结构承载能力,导致连接节点失效或支撑构件断裂。
    - **扭转效应**:若转换层平面布局不对称,地震可能引发建筑扭转振动,进一步加剧结构破坏。
    ---
    ### **3. 香港的抗震设计背景**
    - **低震区设计标准**:香港虽非活跃地震带,但邻近区域(如珠江口)存在断层,历史上曾发生5级左右地震。现行《香港建筑物条例》对抗震的要求较宽松(主要考虑风荷载),部分老旧建筑可能未针对地震优化。
    - **转换层结构的潜在风险**:若「大砧板」设计仅满足静力荷载要求,未充分考虑动力响应(如阻尼配置、延性设计),地震时可能暴露隐患。
    ---
    ### **4. 可能的灾害场景**
    - **局部坍塌**:转换层下方支撑柱若因剪力或弯矩超限破坏,可能导致上部结构塌陷。
    - **非结构构件损毁**:地震晃动可能导致转换层周边隔墙、管道、幕墙等非承重部件脱落,威胁人员安全。
    - **次生灾害**:若建筑内部设备(如电梯、消防系统)受损,可能阻碍震后救援。
    ---
    ### **5. 缓解措施与设计改进**
    - **强化抗震设计**:采用高延性材料、增设耗能装置(如阻尼器)、优化转换层与上下层的刚度过渡。
    - **严格施工监管**:确保转换层钢筋配置、混凝土浇筑质量符合抗震要求。
    - **动态模拟分析**:通过有限元模型模拟地震波作用,验证结构在不同震级下的表现。
    ---
    ### **总结**
    香港「大砧板」结构在低强度地震中可能无明显风险,但若遭遇罕遇地震(如邻近断层活动引发5级以上),其刚度与质量突变特性可能放大破坏效应。建议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地震风险评估,逐步提升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标准,并确保新建项目纳入更严格的地震动力分析。

  • @stellalee1895
    @stellalee1895 15 дней назад +2

    聲音好難聽,請調較一下,謝謝

  • @pgee630
    @pgee630 14 дней назад

    下次網路唔順就關左個video淨用聲啦, 唉!

  • @Patrick-l3x6t
    @Patrick-l3x6t 12 дней назад

    AI生成節目摘要,如有錯漏請指正。
    環節一:引言及曼谷震災討論
    • 節目開始,主持介紹今日主題為地震,並引入嘉賓楊德忠教授。
    • 討論了近期緬甸7.7級強震波及千里之外的曼谷,導致中鐵10局在泰國審計署興建的大樓倒塌,以及曼谷最高酒店之一外牆受損。
    • 楊德忠教授的背景被介紹,包括其在美國的學術成就、曾在香港大學任教,目前於台灣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擔任所長,並在業界有多項專業職務。
    • 主持提出疑問,為何遠在緬甸的地震會對曼谷造成如此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建築物倒塌。
    環節二:香港建築物抗震能力討論
    • 節目中展示了香港政府新聞處關於地震及香港建築物抗震能力的公告。
    • 回顧了立法會議員在多年前(約2007年)向當時的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提出的書面質詢。
    • 質詢內容主要關注香港建築物在香港建築物條例下,需抵禦每小時最高250公里震風風力的情況,其抗震能力如何,以及包括50年代前的舊樓是否具備風力設計。
    • 議員亦詢問若香港發生六級地震,地下管道等設施是否會受損。
    • 政府的書面回覆指出,香港私人樓宇必須具備抵抗指定風力的能力,1950年代後抗陣風標準提高至每小時250公里。
    • 政府認為風力設計有助於強化建築結構,即使面對黎克特制七級地震,香港建築物仍應安全,不會受到重大損壞。
    • 政府亦提及2004年對隧道結構作業手冊的修訂提升了隧道及接口的結構性能。
    • 政府強調香港並非處於地震帶,發生大地震的機率較低,現行法例及指引並無要求地下管線需具備抗震能力,但公用設施的設計已依據廣泛認可的標準及香港情況。
    • 主持對政府的回應提出看法,認為第三點(香港非地震帶)較為正確。
    • 主持指出,香港的水渠多為石砌,並非專為抗震設計,但在六級或以下地震中,地面不易裂開,因此水渠斷裂的機會較小。
    • 但主持指出,水管、電線及煤氣管道在地震中可能較易受損,儘管管道本身可能具有一定的彈性。
    • 主持認為政府關於六級以下地震不會容易損毀香港建築物的說法有保留,認為部分類型的建築物應受到關注。
    • 主持人強烈批評政府回覆混淆風力設計與抗震設計,指出風力是單向靜態受力,而地震是多向動態搖晃,兩者對建築結構的影響完全不同,不能以能抵禦某級風力就等同能抵禦相應級別的地震。
    • 強調並非所有建築物都需要承受每小時250公里風力,風力載荷與建築高度有關。
    • 討論了鋼筋在抵抗地震中的作用,以及香港在這方面的規範情況,指出部分超高層建築在抗震方面已有考慮。
    環節三:香港潛在的脆弱建築物類型
    • 討論了幾類在地震中可能更脆弱的香港建築物:
    • 舊式建築: 樓齡40-50年以上的舊樓,若維修不善,結構可能較為脆弱。
    • 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建築: 尤其30層以上的MIC建築,對其單元之間的連接穩固性表示擔憂,認為全球少有將此類建築建得如此之高。
    • 鹹水樓: 80年代使用鹹水建造的樓宇,鋼筋可能因鹽分侵蝕而強度不足,存在地震風險。
    • 天台設有大型泳池的建築: 特別是泳池位於大廈一側而非中央的情況,地震時水的晃動可能與建築物產生共振,加劇震盪。
    • 比較了香港與泰國天台泳池的設計習慣,香港多位於中央,而泰國為追求無邊際效果常設於邊側。
    • 提及灣仔一棟懸臂式玻璃泳池建築可能存在的風險。
    • 以山竹颱風吹襲時高樓的搖晃為例,說明地震可能對建築物造成的影響。
    環節四:曼谷倒塌建築物分析
    • 分析了曼谷建築物倒塌的原因,指出曼谷地質多為軟泥,軟土會放大地震波的震幅,使得地面的搖晃更加劇烈,這在1985年已被發現。
    • 對比台灣建築多建於較穩固的岩盤上。
    • 確認倒塌建築為中鐵十局承建的33層玻璃幕牆大樓,造價約4億1千萬港元。
    • 引發對中國大陸建築公司在香港承建工程質量的關注。
    • 質疑為何曼谷眾多建築中唯獨該棟倒塌。
    • 質疑泰國政府在建築審批和監管方面可能存在問題,因為曼谷連水浸問題都難以有效解決。
    • 提及倒塌建築底層有挑高約15米的空間,可能是結構較為薄弱的環節。
    • 推測倒塌過程可能涉及樓板斷裂及核心筒結構的破壞,並質疑是否與混凝土強度不足有關。
    環節五:抗震設計概念與實踐
    • 解釋抗震設計的目標並非完全避免損壞,而是延遲倒塌,爭取逃生時間。
    • 指出樓層之間的連接處是地震中結構較弱的部位。
    • 以消防通道改建為例,說明可能犧牲建築結構的抗震能力。
    • 強調樓層間剛度平衡的重要性。
    • 提及部分建築會採用減震系統。
    • 指出工程設計沒有絕對安全,是成本與機率的平衡。
    • 以生活中的其他風險類比地震風險。
    • 提及911事件中世貿中心的倒塌是結構連續破壞的例子。
    • 說明香港舊式建築主要考慮抗風設計,並未考慮抗震。
    • 介紹泰國自2007年起要求30層以上高層建築需具備抗震設計,但質疑實際執行情況。
    • 建議可採用交叉支撐或加強柱與樓板的連接來提升抗震能力,如香港滙豐銀行大廈的設計。
    • 提及香港房屋協會已委託顧問公司進行地震風險評估。
    環節六:MIC建築的抗震考量
    • 探討香港MIC建築是否納入抗震設計。
    • 擔憂部分MIC單元形狀狹長,連接強度可能不足。
    • 比較核心筒結構在傳統建築與MIC建築中的作用。
    • 指出MIC單元因運輸限制體積較小,可能提高安全性,但單元間的連接是關鍵。
    • 缺乏專門分析箱型結構抗震能力的軟件。
    環節七:地震時的安全建議
    • 介紹日本地震時的避難建議:躲在桌底或前往廁所。
    • 建議聽眾若前往泰國,應盡量避免入住超高層建築或天台設有大型泳池的酒店。
    • 提醒天台泳池的共振效應會顯著加大高層建築在地震中的搖晃。
    • 提醒入住酒店時留意逃生路線。
    • 建議選擇較矮的建築物入住,並盡量避開附近有高層建築的矮樓。
    • 反駁地震時靠牆躲避安全的說法,指出墜落物才是主要風險,故桌底更安全,而在厠所躲避可接近水源。
    • 認為泰國應全面檢視建築物的安全性,並公布相關清單供民眾參考。
    環節八:地震預測
    • 討論日本有網站根據地殼活動等數據,曾大致預測到緬甸附近將發生地震。
    • 對香港所謂「師傅」預測地震的說法表示懷疑。
    環節九:香港的地質條件
    • 主持人提及香港發生二至五級地震的可能性。
    • 解釋香港地處花崗岩地層,地質堅固,不易放大地震震幅,與曼谷軟泥地質不同。
    • 花崗岩地層分佈廣泛,從廣東西部延伸至福建。
    • 比較香港使用隧道鑽掘機(TBM)在堅硬岩石中的順利,與TBM在曼谷軟土地質中遇到的困難。
    環節十:建築法規與責任
    • 討論建築安全責任歸屬,包括設計公司、承建商(如中鐵十局)和監理單位。
    • 指出曼谷倒塌建築的設計公司是義大利-泰國聯營公司。
    • 懷疑倒塌建築底層三層的商業空間可能影響結構。
    • 關注香港建築審批程序是否充分審查MIC等新型建築方法。
    • 提及新加坡較早進行建築審批改革,允許私營機構承擔更多設計安全責任。
    • 指出過於僵化的政府審批可能阻礙更安全創新建築技術的應用。
    環節十一:結構圖與安全
    • 提供在香港查閱建築結構圖的方法,以了解承重牆等結構Element。
    • 建議市民可付費查閱香港建築圖則,了解建築結構。
    • 指出較厚的內牆可能是更穩固的結構。
    環節十二:國際援助與本地關注
    • 提及香港特區政府向緬甸/泰國地震災區提供3000萬港元援助。
    • 回顧泰國曾協助在KK園區受困的香港居民。
    • 香港市民對中資承建商在港工程質量表示關注。
    環節十三:香港現有建築物的劣化問題
    • 擔憂香港舊式建築的劣化問題,如混凝土剝落、鋼筋鏽蝕,特別是在潮濕多雨的環境下。
    • 強調鹹水樓及舊唐樓存在的結構風險。
    環節十四:總結
    • 主持感謝觀眾收聽,並宣佈節目結束。
    總結: 本期節目深入探討了地震對建築物的影響,以緬甸地震波及曼谷導致建築物倒塌為切入點,進而討論了香港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分析了潛在的脆弱建築物類型,並探討了抗震設計的相關概念和實踐。節目同時關注了新型建築方法如MIC的安全性,並提供了地震發生時的安全建議,以及香港地質條件的獨特性。最後,節目也提醒了香港現有舊建築的劣化風險,並引發了對建築工程質量及監管的思考。

  • @cn81821
    @cn81821 14 дней назад

    在混凝土中加入玻璃纖維絲(Glass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GFRC)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結構的抗震性能,但其效果需結合材料特性、結構設計和實際應用場景綜合評估。以下是具體分析:
    ---
    ### **1. 玻璃纖維對混凝土性能的改善**
    - **抗裂性與韌性提升**
    玻璃纖維的加入能有效抑制混凝土內部微裂縫的擴展,提高材料的抗拉強度和韌性。地震作用下的結構破壞常始於混凝土的脆性開裂,纖維通過橋接裂縫分散應力,延緩結構失效。
    - **能量吸收能力增強**
    纖維的拉結作用使混凝土在開裂後仍能承受一定荷載,提升結構的延性(變形能力)。這對地震中的能量耗散至關重要。
    - **減輕自重(間接抗震優勢)**
    玻璃纖維混凝土的密度可能略低於傳統鋼筋混凝土,若用於非承重構件(如幕牆),可降低整體建築質量,從而減少地震慣性力。
    ---
    ### **2. 玻璃纖維的局限性**
    - **彈性模量較低**
    玻璃纖維的彈性模量(約70 GPa)顯著低於鋼纖維(200 GPa),在極端變形下可能無法有效約束裂縫,抗震性能可能弱於鋼纖維或碳纖維增強混凝土。
    - **長期耐久性問題**
    混凝土的高鹼性環境可能導致玻璃纖維的鹼腐蝕(尤其是普通E-glass纖維),長期性能可能下降。需採用耐鹼塗層或特種纖維(如AR-glass)以提高耐久性。
    - **適用範圍限制**
    玻璃纖維混凝土多用於薄壁構件或次要結構(如外牆板、裝飾構件),在承重主結構中仍需結合鋼筋或鋼纖維使用。
    ---
    ### **3. 與其他纖維材料的對比**
    - **鋼纖維**:抗拉強度和韌性更優,適用於高應力區域(如梁柱節點),但成本較高且可能生鏽。
    - **碳纖維/合成纖維(如PVA、PP)**:耐腐蝕性更佳,但成本更高,通常用於特殊加固。
    - **玻璃纖維**:性價比高,適用於輕質結構或輔助抗震,但需權衡耐久性。
    ---
    ### **4. 實際抗震設計中的應用建議**
    - **局部增強**:在易損部位(如梁柱連接處)使用玻璃纖維混凝土,提升局部抗裂能力。
    - **複合材料方案**:結合鋼筋(主筋)與玻璃纖維(輔助增強),形成多層次抗震體系。
    - **耐久性設計**:選擇耐鹼玻璃纖維或添加防護塗層,確保長期性能穩定。
    - **結構整體優化**:抗震需綜合考慮結構剛度、延性及耗能機制,材料改良需與結構設計(如延性節點、隔震支座)協同作用。
    ---
    ### **結論**
    玻璃纖維混凝土可作為抗震設計的輔助手段,尤其在提升構件韌性和抗裂性方面具有優勢。然而,其單獨應用於主結構的抗震能力有限,需結合傳統鋼筋或其他高強纖維,並注重耐久性設計。在實際工程中,建議根據具體需求(如成本、施工條件、抗震等級)選擇合適的纖維類型,並遵循相關規範(如ACI 544、EN 14845)進行設計與驗證。

    • @chinatmedia
      @chinatmedia  14 дней назад +1

      在另一角度睇,抗震需要在鋼筋的bar bending上特別處理,用玻纖改善了混凝土的脆弱,但比較難滿足所有方面的要求。

    • @cn81821
      @cn81821 14 дней назад

      @ 多謝多謝!

    • @cn81821
      @cn81821 14 дней назад

      @ 在抗震設計中,鋼筋的彎折加工(Bar Bending)和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GFRC)等技術確實能提升結構性能,但這些方法在實際應用中需要綜合平衡材料特性、施工複雜性、成本效益和長期耐久性,以下從多角度分析其優勢與限制:
      ---
      ### **1. 鋼筋彎折(Bar Bending)的抗震作用與挑戰**
      #### **(1)關鍵作用**
      - **延性提升**:
      抗震鋼筋需通過特定彎折(如135°標準彎鉤、足夠的彎曲半徑)確保錨固強度,避免地震時因應力集中導致脫落或斷裂。
      - **能量耗散**:
      合理的彎折設計可使鋼筋在地震中通過塑性變形吸收能量,而非脆性破壞(如混凝土壓碎)。
      #### **(2)施工中的潛在問題**
      - **彎折精度要求高**:
      彎鉤角度不足、彎曲半徑過小或鋼筋搭接長度不足,可能降低錨固效果(圖1)。香港部分工地若監管不嚴,易因工人技術差異導致質量波動。
      - **與混凝土協同問題**:
      彎折處若混凝土保護層不足,可能加速鋼筋鏽蝕(尤其沿海高濕環境),長期削弱抗震能力。
      ---
      ### **2. 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GFRC)的抗震潛力與限制**
      #### **(1)抗震優勢**
      - **抗裂性提升**:
      玻璃纖維分散於混凝土基體中,能抑制微裂縫擴展,延緩結構脆性破壞(圖2)。實驗顯示,GFRC的抗拉強度可比普通混凝土高20-40%。
      - **輕量化與可塑性**:
      適用於異形結構(如曲面牆體),減少自重並降低地震慣性力。
      #### **(2)技術瓶頸**
      - **彈性模量較低**:
      玻璃纖維的彈性模量(約70 GPa)遠低於鋼筋(200 GPa),導致GFRC整體剛度不足,可能放大結構變形(需額外加固)。
      - **長期耐久性疑慮**:
      鹼性混凝土環境可能腐蝕玻璃纖維(尤其未經耐鹼塗層處理的纖維),10-20年後強度衰退風險需評估。
      - **成本與施工門檻**:
      GFRC單價高於普通混凝土30-50%,且需專業設備混合纖維,對工人技術要求更高。
      ---
      ### **3. 綜合應用中的矛盾與取捨**
      #### **(1)材料性能的權衡**
      - **強度 vs. 延性**:
      GFRC雖提升抗裂性,但其延展性仍低於鋼筋混凝土,需結合鋼筋彎折設計補足;但過度依賴鋼筋彎折可能導致節點過於複雜,增加施工誤差。
      - **輕量化 vs. 穩定性**:
      輕質GFRC減小地震力,但高層建築需額外考慮風振影響,可能需增設阻尼器或加強核心筒。
      #### **(2)規範與現實落差**
      - **標準滯後**:
      香港現行規範(如《建築物條例》)未強制要求抗震設計,GFRC和複雜鋼筋彎折工藝缺乏本地化指南,設計多依賴工程師經驗。
      - **經濟性制約**:
      高成本GFRC和精密鋼筋加工可能擠壓開發商利潤,尤其在住宅項目中難以普及。
      ---
      ### **4. 未來改進方向**
      - **混合材料應用**:
      結合GFRC與少量鋼纖維(Steel Fiber),平衡抗裂性與剛度(例:日本「HyFRC」技術)。
      - **智能化施工**:
      採用BIM模型預演鋼筋彎折路徑,搭配機械臂精準加工,減少人為誤差。
      - **壽命週期評估**:
      對GFRC建築進行長期監測(如埋入光纖傳感器),量化其耐久性數據以修正設計。
      ---
      ### **結論**
      鋼筋彎折與GFRC技術單獨應用均難以全面滿足抗震需求,需透過**材料複合化**(如GFRC+鋼筋)、**設計動態化**(基於地震模擬優化彎折節點)和**規範更新**(納入纖維混凝土標準)實現突破。香港若需提升抗震韌性,可借鑑日本「性能化設計」框架,針對不同風險等級建築制定彈性方案,而非一刀切追求高成本技術。

  • @cmyip11
    @cmyip11 15 дней назад

    😮😮無良樓版😱?

    • @chinatmedia
      @chinatmedia  14 дней назад +2

      無樑樓板Flat Slab

    • @cmyip11
      @cmyip11 14 дней назад

      @ 😃😃just joking!🤭
      Thanks for teaching! 😊💖✨🙏

  • @leonlam5199
    @leonlam5199 14 дней назад +1

    一般上要死好多人 當地政府先會檢討 重視 改善 修改 沒事係5會做嘢😂

  • @user-vy4fk5rqQU
    @user-vy4fk5rqQU 14 дней назад +1

    ‘’港視點‘’有偷用你片!!!還有偷袁爸爸等,已共4千多萬點擊率!!!

    • @chinatmedia
      @chinatmedia  14 дней назад +2

      lucy開台的時候時有問我的,我的片都不會有什麼貢獻,冇乜所謂

    • @user-vy4fk5rqQU
      @user-vy4fk5rqQU 14 дней назад

      @chinatmedia 你容許授予我就不理會了

  • @charch5743
    @charch5743 14 дней назад

    大家都知道事實係乜嘢,冇必要扮唔知

  • @hongchu8281
    @hongchu8281 15 дней назад

    醉漢